番茄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番茄看书 > 西风峥嵘 > 第29章 第 29 章

第29章 第 29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在我和姥爷开垦的菜地边上有一块田地常年撂荒,但是今年全部种上了油菜。这块田地很难灌溉,只能靠天吃饭。今年风调雨顺,油菜趁势疯长,竟有半人多高。当油菜花盛开的时候,黄灿灿的一片铺天盖地。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绚丽多彩。风一吹掀起万顷金色的波浪,极富动感,甚是吸人眼球,让人情不自禁地驻足观看,不忍离去。如此良辰美景,我当然不能错过。一个天高云淡的周末,我就拿着一本书走进这个油菜地的深处,然后田地当床,田埂当枕,仰面一躺,看起书来。看了不一会儿,就被一个在高空的飞行物吸引了注意力。仰望天空,在那碧蓝的苍穹尽头,有个银灰色的亮点在移动,又像是飞机,又像是卫星。看着看着,我的思绪突然间陷入了遐想。感慨祖国的大好河山,耳边响起了“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”的诗句。

除了开荒种地,我们还扩大了饲养业。为了改善生活,家家户户都大肆养鸡。慢慢地,我也变成了养鸡行家。喂鸡的食物主要是剩菜剩饭,白菜叶,西瓜皮。这些东西必须剁碎,鸡才爱吃,而且浪费少。有时我们也掺入一些谷米面,这样增加鸡的营养,可以多下蛋,因为那个时候喂鸡的目的,主要不是吃鸡肉,而是让鸡下蛋,所以那时候大家特别喜欢老母鸡,公鸡不受欢迎。偶尔弄一只公鸡,那也是为了传宗接代用。养鸡血统和种类很重要。当时有三个比较好的品种:来航鸡、九斤黄和芦花鸡。来航鸡原产于意大利,体型较小.全身紧贴白色羽毛,冠大鲜红,皮肤、喙和胫均为黄色,性情活泼好动。它适应性强.性成熟早。芦花鸡属蛋肉兼用型鸡种,其颈部挺立,稍显高昂,前躯稍窄,后躯宽而丰满,腿较长,尾羽高翘,体形呈“元宝”状。九斤黄鸡是我国有名的土鸡品种,多为棕黄色,背部宽,胸部肥厚,臀部发达。雄鸡体重可达九斤,雌鸡可达七八斤,公鸡阉割后,最高可达14斤,故称“九斤黄”,俗称“九千岁”。

养鸡除了喂食,还要治病、 防鸡瘟。鸡瘟很厉害,发生之后几天之内,鸡就会全死了。对付的办法是打预防针。

除了鸡,我还养过猫咪。我其实对猫并不感兴趣,都是母亲去别人家玩,正好碰上人家的猫下了一堆小猫,硬塞给母亲拿回来养的。这些猫大多都是狸花猫,这种猫原产中国。狸花猫两耳间距较近,耳廓较深。脸颊宽阔,眼睛大而明亮,呈圆杏核状。狸花猫很容易家庭饲养,只需适合的粮食及干净的饮用水。狸花猫季节性多次发情,一年可产2-3胎,每胎产仔3-5只。狸花猫挺会抓老鼠的,抓住老鼠后还不马上杀死,而是玩耍半天。母亲拿回猫后就不管了,父亲到有耐心喂猫。猫确实很馋,它有时敢窜到桌子与人抢食。

另外,猫很怕冷,它喜欢钻进你的被窝里睡觉。我不喜欢让猫钻进来,因为猫身上有跳蚤,另外猫睡觉时喜欢打呼噜,而且声音还很大。我有时跟猫搞恶作剧,把它放到晾衣绳子上,看着它滑稽的表情。

有一段时间,同学们突然热衷养兔子,我也跟风弄了一对白兔子回来养。这个兔子的毛色雪白雪白的,两只红色的大眼睛和一双大耳朵十分好看。姥爷养过兔子,他帮忙挖了一个兔子窝,还教我如何找到兔子能吃的草。兔子最爱吃一种马奶草,这种草的筋折断后里面就会流出白色的液体 ,就像马奶一样。

兔子繁殖速度惊人,没多长时间,就儿孙满堂,兔满为患。所以,渐渐地我就对养兔子失去了兴趣。由于粮草不济,那只老白公兔就开始自谋生路,独自在外面乱转悠找食物。过了一段时间,我突发奇想,就决定给老白公兔喂玉米面。结果奇迹发生了。这老白公兔吃玉米面没过一段时间,陡然间胖成了一个巨兔,大小就好像是一个土豹子,比加菲猫肥胖十倍。它的脑袋鼓的像一个大皮球,整个身上的肉都爆出一圈来,好像皮都要撑破了。它走起路来咕隆咕隆的,看着怪吓人的。这只老巨兔最后被一个嘴馋的单身汉看上,偷偷地给捉住吃掉了。

北疆的冬天寒冷而且残酷,零下二十五度以下的天气要持续好几月。隆冬时节,整个天地都好像冻结在一起,连自己的手脚都感觉不到了。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从头到脚,里三层、外三层全副武装,抵御严寒。皮帽子、棉手套和大头鞋,是必须的装备。冬天屋内取暖靠火墙,那种东西的热效率极低,所以室内温度不高,晚上睡觉时还必须穿着毛衣毛裤。

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也有一个好处,我们可以开展冰雪运动,当然都是我们自己发明的、土法上马的冰雪运动。这里的积雪非常厚,在荒原上积雪深度可达一米以上。马路上的积雪,经过车辆碾压,形成十多公分厚的冰雪混合层,车子在上面走经常打滑,十分危险。不过,这种路面倒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天然滑雪道。我们土法上马,自制了一种滑雪鞋。做法是先弄两块与自己脚大小相当的木板,然后在每块木板上钉上一根或两根铁条当滑轨,最后用绳子绑到脚上。装备好之后,就到马路上滑行溜雪,玩起来还真挺惬意的,有一种海阔任鱼跃的快感。

在厂区有一些废水滩形成了一些大小不一的冰场,我们大家就在上面滑爬犁。大家做爬犁也是各有高招,样式五花八门。有用木头钉制的,有用铁板焊接制造的。爬犁的关键部件是滑轨,普通的用钢筋做成,高级的用类似工字钢制作。但是检验的标准只有一个:摩擦力小、滑的快而又平稳的爬犁,就是最棒的爬犁。滑爬犁的方式也是随心所欲,千奇百怪。有跪在爬犁上滑的,有坐着滑的,还有趴着滑的。热闹的时候,男女老少齐上阵,冰面上千犁竞发,龙腾虎跃,热火朝天。只见铁戳飞舞,冰花四溅,哈气直冲云霄。每个人的脸上、眉梢间挂满冰霜,都成了圣诞老人。

1974年的夏天,班上的同学们又掀起了一股学骑自行车的热潮。一时间,大家各显其能,争先恐后。自行车可是家中的重要资产,动用它需要家长的同意。我向父母提出了要求,他们同意了,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帮我学,我得完全自学。学车的第一步是要学会溜车,这一步得有人帮忙扶着车。我就找同学帮忙,再加上仔细观摩其他同学如何溜车,很快就学会了。第二步就是学会用掏鸟窝方式骑自行车。这种方式就是左脚踩在自行车的左脚蹬子上,右腿从自行车的三角梁中间穿过去,踩在自行车的右脚蹬子上。这样,就可以踩动自行车了。之所以用这种别扭的姿势,是因为毕竟身高有限,如果跨过自行车的横梁骑车,双脚够不到脚蹬子。从会溜车到会用掏鸟窝方式骑自行车,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其中的酸甜苦辣,是学者自知。那段时间上课时,时不时可以看到某个同学鼻青脸肿的模样,我也不例外。自行车是家里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,家家户户都愿意买加重自行车,指望着它多拉快跑。这样的自行车自重都很大。因此,用这种自行车学骑车,失手后擦破皮肉实属正常。毛主席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。班上的女同学也不甘落后,纷纷开练骑自行车。

这段时间在道路上经常可看见一道奇特的风景:一辆自行车一晃一晃的在路上踯躅前行,三角梁中一个身子佝偻在那里,一双膀臂仰起扶在车把上,一个小脑门刚刚露出自行车的龙头。对大家来说,学骑自行车的最高境界,是能够上梁骑车,就是右腿跨过横梁,双脚踩脚蹬子骑自行车。这已经是正常骑自行车的姿势了,只是由于身高还差一点,还不能直接坐在车座用脚蹬车。但是假以时日,过渡到坐蹬自行车已是易如反掌。

学骑自行车成功以后,我的活动半径大为增加。从此以后每到周日,我就时不时的骑车去趟新华书店看书,那里就是我的免费图书馆。我想买书,但是钱少买不起。看着书店里那些书,我心里面真恨不得把所有的书都据为己有,通看一遍。书店的书籍都放在柜台里,或靠墙的大书柜里,是不对外开放的。要看书得需店员给你拿。店员也是三教九流。我那个时候区分店员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:就是看他们愿不愿意给我拿书看。凡是愿意拿的就是好人。凡是不情愿拿的就是坏人。

我从小就不时会有一种思维预想活动,就是突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,觉得要发生一件事情,于是很快这个事情就发生了。不知道是我未卜先知地预言了这个事情的发生,还是我的预想心想事成地造成了这个事情的发生。有一个冬天将尽的日子,我独自从学校回家,看见在路面上一个坑洼的地方,融雪形成一片薄冰,晶莹剔透,光亮夺目。当时周边空无一人,万籁俱寂。看到这块冰面,我的脑海突然涌出一个念头:如果我在这个冰面上行走,就会滑倒,人仰马翻,脑袋着地,骨断筋折。正想着这些,我就不知不觉地走上冰面。说时迟那时快,我的脚刚一踏上冰面,就觉得足下生风,身体嗖的一下就脚朝上、头朝下地飞了起来。此时我的脑中一片空白,犹如梦游。霎时间,耳轮中就听着咔嚓一声响,冥冥中我心中闪现出一个可怕的念头:我的脑袋摔碎了,我完了!这时我好像休克了,意识进入定格状态,一切都停止了运动,一切都进入静止状态。不知道过了多久,我好像从沉睡中苏醒,睁开眼睛一看,天空依旧那样湛蓝,旁边的白杨树依旧是那样挺拔。再看脑袋周围,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冰花,这显然是我的脑袋撞击冰面留下的痕迹。我赶紧从冰面上爬起,摸摸脑袋,一切安然无恙。于是,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油然而生。

社会运动总有潮起潮落,但是芸芸众生的生存斗争永不停息,而且花样翻新。

我们家的西面又搬来了新邻居。这位生的方头方脑,羊眼猪唇,是学生物专业的,调到厂里显然专业不对口。他老婆长着一张饼子脸,白不拉擦的,看着总是愁眉不展。他把母亲从老家接过来看孩子,但是老婆不待见这位婆婆。这位老太太虽然是个大字不识的小脚老太太,但也不是个省油的灯,十分刁钻古怪。媳妇待她不好,老太太烦闷,就经常跑到我们家串门唠叨对儿子不孝和媳妇怠慢的不满。老太太会很多顺口溜,这些顺口溜用当地土话说出来还很搞笑。“山老鸹,翼巴长,娶了媳妇忘了娘。老娘扔进山沟里,媳妇搁在炕头上。仨烧饼,俩麻糖,媳妇媳妇你尝尝。”还有一首更绝的:“摸摸这是谁的脚,这是媳妇的脚,阿呀呀香死我,一把搂进心窝窝。摸摸这是谁的脚,这是娘的脚,阿呀呀臭死我,一把推倒外边去。”听着这些土的掉渣的顺口溜,还真让人笑得前仰后合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